欧盟医疗器械的分类规则

·

1. 欧盟医疗器械的分类规则详解

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为所有进入欧洲市场的医疗器械建立了一套严谨且基于风险的分类体系。

该体系的核心目的是根据器械的预期用途、使用风险和对人体作用方式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对应不同的符合性评估路径和监管要求。

理解这一分类规则对于制造商、授权代表以及所有行业参与者至关重要,是产品成功上市的第一步。

2. 分类规则的核心原则与依据

欧盟MDR下的分类规则主要依据四个基本标准,这些标准共同决定了器械的风险等级。

首先是使用持续时间,分为瞬时使用(小于1分钟)、短期使用(1分钟至30天)和长期使用(超过30天)。

其次是侵入性程度,区分了穿过体表、接入血液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等不同层次的侵入性操作。

第三是使用部位,例如是用于皮肤表面、体腔器官还是中枢神经系统,风险逐级递增。

最后是能量供应,是否依赖外部电源或内部能源(如电池)来运行,这也会影响风险判定。

此外,是否含有药物成分、是否用于控制或诊断疾病等也是关键考量因素。

3. 具体的医疗器械分类等级

基于上述原则,欧盟MDR将医疗器械分为四个主要类别:I类、IIa类、IIb类和III类。

I类器械风险最低,通常是非侵入性、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如手术刀、轮椅和某些敷料,其下还包括具有测量功能或灭菌状态的特殊I类。

IIa类代表中等风险,通常包括短期使用的侵入性器械,如输液泵、助听器和某些诊断设备,需要公告机构介入评估。

IIb类属于中高风险,多为长期使用的侵入性器械或用于诊断、监测重要生理过程的设备,例如呼吸机、透析器和X光机。

III类器械风险最高,通常用于支持或维持生命、对健康有潜在不可逆风险,或植入体内的器械,如心脏瓣膜、脑部支架和可吸收植入物。

4. 分类规则附录的详细解读

MDR的附录VIII提供了22条具体的分类规则,这些规则是制造商进行自我分类的权威依据。

规则1-4主要针对非侵入性器械,例如用于储存体液的容器(规则1,I类)或用于改变血液成分的器械(规则4,IIb类)。

规则5-8针对侵入性器械,如短期使用的外科器械(规则6,IIa类)或植入牙齿的器械(规则8,IIb类)。

规则9-13涉及有源器械,例如治疗性能量设备(规则9,IIb类)或用于诊断成像的有源器械(规则10,IIa类)。

规则14-22则涵盖特殊器械,如含有药物物质的器械(规则14,通常III类)、避孕器械(规则16,IIb类)和用于纳米技术的器械(规则19,III类)。

5. 分类流程与制造商的责任

制造商是医疗器械分类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根据MDR附录VIII的规则进行自我分类。

分类过程始于明确定义器械的预期用途,然后逐条比对分类规则,找出最适用的一条。

如果某器械同时符合多条规则,则应遵循风险最高的那条规则来确定其类别。

正确的分类直接影响后续需要选择的符合性评估程序、技术文件的要求以及是否需要公告机构参与。

分类的结论和理由必须清晰地记录在技术文件中,并随时准备接受主管当局的审查。

6. 分类错误的影响与挑战

错误的分类会带来严重的商业和法律后果。

如果分类过高,会导致不必要的合规成本和时间延误,例如本属于I类的产品却按II类进行了不必要的公告机构审核。

如果分类过低,则意味着产品未能满足应有的严格监管要求(如临床证据不足),这将导致产品被市场拒之门外、召回,甚至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

随着MDR的实施,一些在旧指令下属于低风险的器械被重新分类到更高类别,这对制造商构成了新的挑战,需要他们重新评估产品线。

7. 结论

总而言之,欧盟医疗器械的分类规则是一个复杂但逻辑清晰的基于风险的系统。

准确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则,是确保医疗器械合法、高效地进入欧盟市场的基石。

制造商必须深入研读MDR法规文本,必要时寻求专业法规顾问的帮助,以确保分类的准确性,为后续的合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仅供参考,本文作者及发布平台不承担因参考本文内容而产生的任何责任。